1. 引起手足口病的常见病毒类型
《2008 版手足口病防控指南》[1] 指出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为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基病毒 A 组 16、4、5、7、9、10 型,B 组 2、5、13 型,埃可病毒(ECHO virus),肠道病毒 71 型(EV71)以及部分新型肠道病毒,其中以 CVA16 与 EV71 型最为常见。
指南并未明确提及 CVA6 引起的手足口病,可见当时 CVA6 并不是手足口病流行的优势毒株,那么最近几年 CVA6 的流行情况如何呢?
2. 目前国内 CVA6 感染的流行情况
既往监测数据显示,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以 CVA16 为主,EV71 次之。但近年,尤其 2008 年以后,国内外大部分地区都有 CVA6 导致手足口病的报道,并且部分地区出现局部流行,成为优势病原之一 [2],如 2008 年新加坡,2010 年法国,2012 年印度,2013 年我国西安都曾发生过 CVA6 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爆发 [2]。以 2013 年为例,陕西西安地区网络报告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中 CVA6 感染高达 50% 以上 [3],可见其在临床并不少见,目前 CVA6 已经成为继 CVA16、EV71 之后的又一个主要常见病原 。
作者临床工作中,自 2013 年以来每年夏秋季节都会遇到这种表现特殊的皮疹,其特征明显不同于 CVA16、EV71 感染所致的皮疹表现。那么 CVA6 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皮疹特点与 CVA16、EV71 有何不同呢?
3. CVA6 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皮疹特点
(1) CVA6 感染导致的皮疹特点:
以大疱样皮疹为特点并伴有瘙痒、疼痛;
早期皮疹表现为皮肤颜色的米粒大小丘疹,周围略有红晕;
随后疱疹很快增大,形成薄壁疱疹,部分皮疹可以融合;
随病程进展出现破溃、结痂并伴有脱皮;
部分患儿恢复期容易出现指(趾)端脱皮,约 20% 左右患儿在恢复期病程 2 – 4 周后出现脱甲病(是 CVA6 感染的特征性表现之一)。
4. CVA6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与预后
(1) CVA6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:
全年散发,春夏与夏秋交替季节为发病高峰季节,患儿多有流行病学接触史;
好发于 5 岁以下儿童,尤其多发于 3 岁以下儿童;
除典型皮疹外,患儿尚有发热,有研究显示患儿 100% 出现发热 [7],约 50% 以上呈高热表现,发热时间持续 3 – 4 天;
多数患儿有口腔溃疡、摄入量减少的表现;
与其它肠道病毒感染类似,部分患儿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与分类升高,CRP、心肌酶升高较常见,也可见到肝功能损害。
(2) CVA6 手足口病的预后
CVA6 感染的手足口病一般比 CVA16 感染的手足口病病程略延长,但预后相对较好,一般很少发生脑干脑炎、心肌炎、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危及生命的重症病例。
5. CVA6 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
(1) 依据患儿年龄、高发季节、流行病学接触史及典型表现可作出临床诊断;
(2) 确诊可以在病毒排毒高峰期争取尽早取咽拭子、肛拭子或水疱液拭子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,也可 3 种标本联合送检,以提高阳性率,一周后可以予以相应抗体检查 。
目前,对于肠道病毒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,由于该病预后相对较好,一般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即可,但需注意鉴别诊断,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危重病例。
6. 要点小结
(1) 近年,CVA6 感染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增高,部分地区出现暴发流行,已经成为继 CVA16、EV71 之后的手足口病常见病原。
(2) CVA6 感染手足口病皮疹特点与经典手足口病 CVA16、EV71 感染显著不同,主要表现为大疱样皮疹,伴有明显瘙痒,其疱疹较大,壁薄,皮疹密集,部分皮疹可融合成片,累及范围更大,易破溃、常结痂,无色素沉着,部分患儿可有脱甲表现。
(3) 依据流行病史与典型临床表现可作出临床诊断,确诊应早期留取咽拭子、肛拭子或水疱液拭子进行核酸检测,或恢复期行血清抗体检测,以对症治疗为主,一般预后较好,发生脑干脑炎、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几率较低。